发布时间:2025-02-22 10:34:05    次浏览
早报记者黄小河清明之际,约有851万人拥堵在扫墓的路途上。4月2日,文化学者们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海上畅谈》之“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堂,与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秦畅、海波以及400名市民一起,解开清明的文化密码。该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文广局、市妇联和上海广播电台联合主办,东方广播中心和上海群众艺术馆承办。清明节作为一个农时的节日,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历史传统又和寒食节有联系。“清明节在冬至后第108天。”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多年从事清明文化研究的上海理工大学乔宽元教授说。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将清明节放在此时颇具深意。“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是清新的,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而文化学者鲍鹏山认为,“清明不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他说,“往前10天,往后10天20天。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因为天气好,我们去踏青去郊游。所以这个节日它不仅仅是为死去的先人,更多考虑到活人,扫墓方便。所以小朋友读‘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清明一天雨纷纷’,可以提前去,错开高峰,但时间不错。所以还是很人性化的。”“清明扫墓时,我们扫的是什么?”乔宽元与鲍鹏山不约而同抛出这个问题。前者的答案“扫的是感恩”,后者则从自然、祖先、家族这三条纽带来细数感恩的对象。关于清明感恩的由来,《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公子重耳早年四处流亡,遇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甚至为其“割股充饥”。19年流亡生涯后,重耳回到晋国当君主,史称晋文公。后晋文公为逼隐遁的介子推出山,不惜以焚山相逼,岂料竟让介子推命丧此间。伤心之余,晋文公下令于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是为“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后相沿成俗,变为寒食节。在这一天,民间禁动烟火,只许吃冷食。而在介子推故去翌年,晋文公祭奠时发现,坟前的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千条。为牢记斯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的气节,晋文公将寒食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由此可见,清明节最初就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清明时分,我们感激何人?鲍鹏山说:“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世间万物,感谢祖先传承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在他看来,只要怀有感激,清明可以成为一个让人心生暖意的节日。为证明清明在“亡”中蕴含着“生”,乔宽元讲述起寒食更火的传统,“当祖先还无法自制火源时,火种的保存显得格外重要。每年寒食节,人们除了吃青团,还有一项关键仪式需完成,那便是以新火取代旧火。”寒食结束时,古人用新伐的榆木替换燃烧近一年的旧木,新火燃起一刹那,寓意“薪火相传”。“看似一个悼念的日子,实则孕育着勃勃生机。”在鲍鹏山看来,自古以来清明所流行的民俗传统也从形式上证明了清明的多元文化价值。植树、踏青、蹴鞠、放纸鸢、荡秋千……所有这些在户外的活动,都如同“寒食更火”那样提醒着我们——肃穆或者“欲断魂”固然是清明的气质,万物生长同样如是。据悉,活动将于4月3日、6日晚上8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3.4,次日中午12点,东方广播电台FM90.9《海上畅谈》节目中播出,活动也将通过上海新闻广播全频滚动宣传。据记者了解,此后“我们的节日”系列论坛还将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主题,贯穿全年。讲堂将经过精心剪辑制作,也将成为中小学生班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