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
新零售明星公司便利蜂今天被曝收缩、部分城市撤站。便利蜂随即回应披露,目前便利蜂正在调整简易货架(即无人货架),统一用智能货柜替换,但由于智能货柜产能有限,只能优先保证十余个城市,剩下的城市选择暂时收缩,等智能货柜产能跟上后再进行布局。
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无人货架风口经历从爆红到急速陨落的跌宕。
2017年夏天爆发的新零售浪潮里,无人货架无疑是其中的当红炸子鸡,便利蜂、每日优鲜、猩便利、果小美等创业公司迅速挤占了市场,吸引多达十数亿的投资。但2017年年末起,无人货架企业撤点裁员的消息就开始此起彼伏。
急起急落的背后,无人货架始终伴随着商业模式的争议。
不可避免的高额货损,成为无人货架的先天缺陷。拿了东西付不付钱全靠自觉,这门挑战人性的生意,先天限定了无人货架里无法放入高客单价的商品。显然,盗损问题做为零售业的常见问题,在一开始被杀入这一行业的互联网从业者忽略了。
由于适合布点的场所、办公场景有天花板,一线城市的大公司等优质点位早已被一些入局较早的无人货架品牌“瓜分”,这迫使无人货架的点位之争下探到30人规模的公司、甚至蔓延至三四线城市。但如果入驻标准低,意味着单位营收低,很难支撑背后的物流、系统、人力等成本投入。
急速扩张的无人货架行业忙于抢占市场,等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便利蜂算是较早意识到行业先天缺陷的企业,他们的策略是用智能货柜取代无人货柜,初期计划投资数亿元铺设5万台设备,高密度覆盖重点城市。
智能货柜与无人货架的区别主要在于,智能货柜的封闭性解决了货损问题,高单价、短保商品也可以出现在货柜中,客单价相应也会得到提升。
而基于智能货柜通电、在线的特性,运营方能实时掌握每个点位的库存信息,补货会更加精准、及时。
此外,相较无人货架,智能货柜的场景应用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办公室,在机场、火车站、生活小区等公共场合都可布点,更具市场前景。
智能货柜的出现提高了无人货架行业的准入门槛,显然,靠着“一个货架加几袋零食”的模式,很难在新零售行业立足,此前阵亡的玩家已经反复验证了这一点。
据悉,目前大部分无人货架公司都在研发智能货柜,但进度不一,采取的技术手段也各不相同。便利蜂已抢先开始布局,但目前这种智能货柜的单台设备市场价不低,只有降低成本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商业合理性。如何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制造成本,非常考验参与者的产品研发能力。据便利蜂透露,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货柜,单台造价仅5000元上下,较市场平均水平已有显著优势。
单台设备高成本自然也会影响扩张速度,但无人货架的教训说明,如果仅仅追求扩张速度,忽视对已有点位的精细化经营和巩固,没有较好的用户体验,很难再提及下一步产品的迭代和运营。
闪电战进化到阵地战,资金和研发能力更强的企业无疑将走的更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无人货架就此过渡到智能货柜时代,无疑会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这种业态就成为少数头部玩家的贵族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便利蜂此前只不过在无人货架上作了一次小规模实验,真正的机会窗口刚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