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这一场景是零售业的“真空地带”,创业者们如何定义这一产业?
我们先从果小美、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等团队的创始团队谈起,创始团队包括聚划算、阿里巴巴、美团点评、去哪儿网等从业经验,从线上打到线下,抢占办公室,显而易见的便是与团购大战一样的地推,从抢占办公室的“下午茶”这一场景切入。
我们将无人货架的竞争分为前端与后端,1.0版本与2.0版本。
前端与1.0版本的竞争,抢占点位,比拼的是,谁抢占的办公室网点足够多,运营的核心是果、小、美:0.5-0.8的无人货架,从水果零食饮料等办公室人群下午茶场景切入。
点位的竞赛,是2017年的主战场,果小美进入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近百个城市,终端点位数月增长保持在300%的增速——当然,这也是创业168天便融资5亿元,完成C1轮融资便马不停蹄准备C2轮融资的原因之一。
果小美、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等等,都在抢跑,但各自对于无人货架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看似千篇一律的无人货架,他们对未来的定义,却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分歧,或许是果小美与猩便利、便利蜂:果小美没有选择复杂的线下打法,不做线下店,只做无人货架;猩便利、便利蜂则是“无人货架+门店”的模式。
果小美专注无人货架,为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快速扩张。阎利珉认为果小美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在于没有选择复杂的线下打法,不去开店,这是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自然不会因为线下的巨大风险影响到快速争夺点位这件事。
猩便利与便利蜂,则在无人货架基础上还有自己的“智慧门店”,这其中,便利蜂的模式,更甚——便利蜂更看重的其实是门店,而非无人货架,它们对自己的定义是“新型便利店”,7-11、新佳宜等传统便利店的颠覆者,无人货架只是它们的一个补充。
也就是说,果小美的定义是无人货架,是互联网方法下的新零售“新物种”,猩便利与便利蜂则定义是互联网方法论下的一个个连锁便利店。
果小美要做的,便是迅速开店,与猩便利、便利蜂抢跑,而猩便利、便利蜂则一方面要与果小美抢跑,比拼点位,同时还要应对来自7-11、新佳宜等的竞争,双线作战,背腹受敌。
果小美与便利蜂、猩便利的定义不同,也注定了两种模式的速度区别:前者可以跑得更快。一个简单的估算,一个货架0.4-0.8平方米,便利蜂、猩便利每个门店需要服务大约500个这样的货架,相当于前置仓,从运营精力和体验上来说,这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连锁店”又必须做好服务,这就陷入两难境地。两种模式资金方面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无人货架成本大约在400-600元,投入最晚半年便可收回成本,盈利,但一个“智慧门店”动辄几十万的投入。